鲁白博士是我国旅美学者,现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和可塑性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最近,记者就美国如何组织创新科研的问题同他进行了交谈。
记者:国内刚刚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江泽民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竞争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的最佳组合。你在美国最大的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对美国如何组织科研一定有很多观察和体会。
鲁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是一个关键。没有自己的创新性科研,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目前世界各国开展创新性科研基本上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大科学,即由政府自上而下组织的大规模科研计划;另一种是小科学,是由科学家自下而上提出的研究项目。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推动,不管对“大科学”或“小科学”,大都不采取拨款的办法,而是以科研基金为杠杆。
美国政府对开发研究的投资主要通过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其基本运作方式不是由政府先提出指令性或指导性意见,而是由科学家提出申请报告,经专家同行评议决定是否提供研究经费。专家同行评审的标准,一是重要性,二是创新性。另外,还要看申请者的原有基础和过去的成就。由于申请者多,命中率约在四分之一左右。科学家拿到基金后如何使用,政府基本不作干涉。但他如果做不好,没有新的发明或发现,以后就可能申请不到科研经费。这种由科学家发起的研究项目,占国家对科技投资的绝大部分。
记者:但是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需要集中较多的资金和人才来攻关,往往由政府来组织实施,也就是你说的一些“大科学”的开发计划,美国是如何组织和实施的?
鲁白:在美国,政府为推动和加强某些方面的研究,或出于某种宏观考虑,也会有一些定向的投资项目。但即使是这些大型项目,具体实施时也基本是由科学家提出符合该项目总体目标的子课题,经同行评审决定取舍和资金分配。这种运作方式被实践证明很成功,以致许多私人基金会和公司对科研的投资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大型科技计划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的确对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二是有明确的、在一定时间内可实现的目标;三是经科学界反复酝酿论证,得到大多数科学家的支持;四是在广泛深入的解释后得到全体人民的支持。一般来讲,大规模计划用于某项尖端技术的攻关比较容易成功,而对解决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不易奏效。
记者:能不能举一个大型科研计划成功的例子?
鲁白: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由一批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包括科学院院士李赫德,诺贝尔奖得主基尔伯特和DNA的最早发现者华生等发起。初时有许多生物科学家反对该计划,因为他们担心政府会把有限的科研投资割出一大块去搞该计划。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其他的领域更重要。于是,一场是否要进行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以及如何进行该计划的讨论在美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首先是在科学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辩论和论证。这促使广大科学家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最后大家明确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和时间表,也确立了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步骤和策略。在科学界基本接受了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设想后,一些著名科学家还走向社会,在电视台、报纸上广泛宣传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意义。同时,各个科学社团和一些有影响的科学家也纷纷展开对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的游说工作,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将为美国高科技产业在下一世纪的腾飞提供新的契机。我本人当时就曾聆听李赫德激动人心的讲演。在李赫德和大批优秀科学家的积极推动下,人类基因组计划得到了全民的支持,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上)